杨立青的原型人物是谁(杨立青的原型我知道)

AquArius 46 0

杨立青的原型人物是谁

杨立青的原型是开国大将陈赓。

1、《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孙红雷继《潜伏》后又一部力作。2、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里三兄妹分别是,大哥杨立仁,姐姐杨立华,弟弟杨立青。3、《人间正道是沧桑》凭借着鲜明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架构。

杨立青的原型人物是谁(杨立青的原型我知道)-第1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里三兄妹分别是,大哥杨立仁,姐姐杨立华,弟弟杨立青。大哥的结局是49年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姐姐也于49年出国兜兜转转几年后回到祖国,弟弟迎来全中国的解放,成了新中国的一名国家干部。

他们兄妹三人的纠纠结结就是那段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 ,一个家庭的三个热血青年先后走上救国之路。

《人间正道是沧桑》凭借着鲜明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架构,以小家见大家讲述了那段动荡的历史。剧中刻画的很多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重情重义的纯粹军人老范。那句钢刀是钢刀,情谊归情谊,同学是同学,感动了多少人。

杨立青的原型我知道

剧中之一集有出现过杨家的出处—湖南醴陵市。原型要是不来自醴陵,干嘛不出现别的城市呢?醴陵是国民时期的将军县。左权,李立三, *** ,程潜,程明仁等等都是醴陵人。所以杨立青的原型肯定是醴陵的某一位将军。
贵州省三穗县人。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 *** 。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一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一九三八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四六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 *** 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之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 ***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杨立青卖了祖宅,他爹为什么不同意

因为情感价值、战争回忆、家族文化继承等原因。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出售了他的祖宅以换取资金来创业,并为他的母亲买下了一套新房子,杨怀安认为祖宅是家族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和文化遗产,具又情感价值,不应该轻易出售,同时杨怀安是一个抗日战争的老兵,他在祖宅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宅子里充满了他的战争回忆和情感,最后杨怀安希望自己的儿子吸取祖辈辛酸的历史遗产,让后代知道自己往前走的路,让家族文化真正地传承和延续。《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杨立青是一个虚拟人物,他的原型是陈赓、宋时轮、杨至成和肖劲光的结合。

杨立青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重大阶段

  杨立青
  杨立青,中国人名,著名的有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立青,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男主角杨立青,由中国著名演员孙红雷饰演。
  [编辑本段]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人物简介
  杨立青,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本杨立青科,1970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硕士研究生,1980年)及联邦德国汉诺威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硕士、作曲博士研究生,1983年)。 曾任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1995年)。 现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暨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对外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现代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第3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暨文化艺术分会会长 东亚细亚作曲家联会副主席、新加坡国立音乐学院顾问及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团成员等职。
  主要论著
  杨立青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论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等。
  音乐作品
  有声乐套曲《唐诗四首》、《洛尔迦诗三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管弦乐《忆》、《节日序曲》、杨立青交响舞剧《无字碑》(与陆培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荒漠暮色》、电影《红樱桃》音乐、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乐团及联邦德国汉诺威新音乐团,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德国)匈牙利爱乐交响乐团,挪威斯特万格交响乐团、墨西哥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神奈川爱乐交响乐团,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韩国汉城爱乐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在内的中外音乐表演团体多次公演于国内,港,台地区及美,英,法,德,奥,挪威,墨西哥、日,韩,新加坡等国,入选汉诺威新音乐节(德国),里昂现代音乐节(法国),阿斯派克特现代音乐节(奥地利),亚洲艺术节(香港),亚洲现代音乐节(日本横滨)等重要国际音乐节,并获中国唱片奖作曲比赛交响乐第二名(1986年)、第二届山东艺术节作曲一等奖(1989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首届宝钢高雅艺术优秀成果奖(1994年)、金鸡奖更佳电影音乐提名奖(199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交响乐作品征集评奖之一名(1996年)、联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金(1990年)、美国亚洲文化理事会(ACC)研究奖金及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奖金(均为1995年)、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2002)、第十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比赛一等奖(2004),并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4)等荣誉。曾在德、奥、瑞士、澳大利亚、美国的二十余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担任评委
  曾担任多届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台湾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赛(1999)、台湾文建会民族音乐创作比赛(2002)、首届及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2001及2003)、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2002)、第二届国际-E-钢琴比赛(美国,2004)等重大赛事国际评委会委员。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
  人物传记
  其传略已被收入《中华人物大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辞典》及英国新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世界名人录》、《二十世纪杰出人士》、《二十世纪杰出音乐家2000人》,《国际音乐名人录》及美国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国际杰出学者》等辞书。
  人物观点
  看待当代音乐民族化 用我今天的观点来看,民族风格的认识,倘若某部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固 杨立青然是十分可喜,但不是我们必须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之下,作品的个性,对于作曲家来说要更为重要。只有民族性,是远远不够的。我记得里盖蒂曾说过,“莫索尔斯基、亚纳切克、艾夫斯之所以伟大,并不仅因为他们是俄国的、捷克的,或美国的作曲家,而首先因为他们是莫索尔斯基、亚纳切克和艾夫斯”。我觉得,任何“民族风格”都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语言、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处于变化之中,风格的确立是相对的,风格的游离倒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总不能因为生活在今天高科技时代的上海,生活风俗和语言习惯都远远不同于刚开埠时候的上海人,就去指责当代上海人丢失了他们的“传统”与“风格”。 作为一个现代作曲家,要真实地反映、表达他对自己跻身于其中的时代。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风格必然是属于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但这并不妨碍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传统的技法。就像新古典主义者,新巴洛克主义者,他们高喊“回到巴赫去”,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按照纯粹的巴赫风格来写赋格曲。所以,没有人会把欣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听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不会有人把施尼特凯的《大协奏曲》当成维瓦尔第的曲子。 看待西方新音乐和国内新音乐的发展趋势 西方新音乐,也有叫“现代派”“先锋派”,主要在欧美国家出现,它的出现和个性解放有关系,新音乐寻求新的发音体和乐器,在音乐语言上力求新鲜感和个性化,这样新音乐驱使西方作曲家的技术手段和水平发展很快。追求个性当然是对的,但也容易走极端,往往会忽视思想内容,忽视情感表达,有的西方作曲家干脆说,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除音乐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结果变成了一系列新奇音响的堆砌。这种观点,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吧! 这些“新音乐”究竟是不是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了。当初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1914年首演的时候,观众的反应是嘲骂、哗然大笑和哨声。但最近听到一次实况转播中,同一作品却得到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和欢呼,看来,人的听觉也是在“发展”的。在德国,年青人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听古典浪漫派,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欣德米特也还是有相当的市场。但对于当代新音乐,像斯托克豪森、里盖蒂、潘德列茨基等等,绝大数人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喜欢,但表现出一种耐心和谅解的态度,在音乐会上也已经能听到稀稀落落的掌声了。 在国内,当代新音乐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这是必然的,我们的这种实验音乐会出现很多噪音,在我们看来那是结构上的需要,力度上的需要,也是音色多样性的考虑,但对于受众来说,大部分都是噪音,是挑战生理极限的,他们也许并没有耐心细致地听。首先他们就会抗拒。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娱乐的目的来听音乐的。但我们也是在不遗余力地实践、演出,像上海之春,北京国际现代音乐节,像这两年的当代音乐周,等等,都会上演大量的中国当代新音乐,还有讲座,大师课。
  论文
  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欢迎词(杨立青) 摘 要: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自全国各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深秋季节迎来各位贵宾,尤其在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1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共襄盛举,探讨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在此,我谨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与会代表和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联邦德国当代音乐鸟瞰(斯德凡·弗里克[德] 杨立青[译]) 摘 要:当代音乐的多样性与概况与世界各国相比,联邦德国当代音乐的基础条件就其多样性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仅拿德语中相关的术语来说,与近一百年来的“严肃”音乐及其演出、出版相关联的同义词的数量就特别巨大,它可以使人对当今德国在审美上的宽泛范围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比如说:当代音乐、20或21世纪音乐、现代音乐、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当今的音乐、热门话题音乐(topical or acute music)、新近的音乐或新音乐(有时也称最新的音乐)等。 2004上海“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开幕式致词(杨立青) 摘 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向所有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向所有远道而来的音乐学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作序(杨立青,杨燕迪) 摘 要:今牟4月14日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钱仁康教授90华诞的大喜日子。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由衷的祝福! 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杨立青) 摘 要:本书试图对1900年以来涉及到和声技法方面的不同倾向进行论述。19世纪末作曲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过于膨胀的和声思维抑制了对旋律和节奏的思考,从而使它在世纪转折点前后变成了作曲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要素。但是,这种无所不包的和声思维看起来却像是一个旋涡,它自身中就潜藏着与调性的极限相碰撞、甚至跨越这个极限的趋势。人们越来越相信,要用旋律、节奏以及音色的力量去摆脱过于膨胀的和声的束缚,为创作的可能性赢得空间,实际上,这种原先被看作是破坏性的行为,后来却变成了成功的尝试。众所周知,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的。
  [编辑本段]助理研究员
  杨立青,男,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广东茂名人,1976年8月生。1993年—1996年在广东茂名一中读高中;1996年—200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2003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工作。 从1998年开始发表相关论文,个人专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化与社会状况也抱有关注的热情。2005年与别人合作编写出版了《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一书。发表文章不多,除了在报纸与 *** 上发表若干书评与随笔外,见诸公开发行刊物的惟以下寥寥数篇而已: 1、在《中文自学指导》1998年第3期发表《沈从文小说中的死亡意象读解》。 2、在《读书》2002年第3期发表《关于伊藤虎丸的<鲁迅与日本人>》。 3、在《莽原》2003年第1期发表对话录《当代小说的写作资源取向》。 4、在《安徽文学》2004年第3期发表书评《在“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 5、在《读书》2005年第8期发表《“我们”如何论述香港》。
  [编辑本段]电视角色
  角色介绍
  杨家的老三,最小的弟弟,顽劣又有正义感的叛逆青年,有着军人的天赋与精神,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杨立青构建自己的信仰,走自己的道路,最终修成自己的正果。
  人物特征
  阳光,自信,洒脱,正义感,质朴
  人物点评
  剧照中,四个杨立青穿着不同的四套军装,向观众展现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身份的形象。之一个是北伐时期,当时的杨立青,黄埔三期生,年少轻狂, *** 四射,充满了对“打军阀、除奸贼、光明正大,保人民、安地方、公正和平”的热情。第二个是红军时期,经历过大屠杀的杨立青,对 *** 产生了深深的幻灭之感,最终在瞿恩感召下,走上了革命之路,成为苏区干将。第三个是八路军时期,国共合作,短暂的共同抗日蜜月期,杨立青重续前缘,给同窗异路的 *** 将官们讲游击战术。第四个是 *** 时期,三大战役, *** 军队灰飞烟灭,黄埔同窗最后一次兵戎相见,之后把酒言欢,同胞兄弟却从此各走一方,再无相见之日。重大革命史诸多事件,就在这小小军装中,已经表露殆尽,尽在不言之中。杨立青开朗直爽,笑得孩子气,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讨厌就讨厌的彻彻底底,完全性情中人,是个性格十分讨喜的人物。
  经典出场
  在魏大保焦急地拦阻中,杨立青穿着工作服,戴着鸭舌帽,满不在乎大笑,手里擎着师傅最宝贵的东洋测杨立青距仪。人群中他与同伴扛着长梯,大声吆喝着让路横冲直撞,透着肆无忌惮与朝气蓬勃——这种大笑与满不在乎,从开场,到结束,始终贯穿着杨立青的一生。
  精彩台词
  你躺在这里,这里就永远是我们的家了,你在这里可以时时刻刻召唤离去的立华、立仁,以及他们的后世子孙,让他们有个眷恋的理由,和重归的机会。
  主要原型
  杨立青=陈赓+宋时轮+杨至成+肖劲光 宋时轮(1907-1991) (1)宋时轮1925年来广州,后考入黄埔军校,和立青来广州入黄埔几乎是同一个时点。 (2)四·一二政变后,宋时轮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络,只好回家落草,拉了一只30多人的队伍,1929年编入红六军;立青在被穆震方赶出部队后,也是一度在白凤兰队伍中落草,而且被老范收拾得只剩下不到30人左右。 (3)江西苏区时期,宋时轮任红21军61师师长,立青此时也官至师长。 (4)抗战爆发,红军改编成八路,宋时轮由师长变成120师358旅716团团长;立青也是由师长降为团长(不过是115师,在师弟林彪手下) (5)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任三野十纵司令员,立青也在卸任军工部长后担任十纵司令员(不过是四野十纵)。 陈赓(1903-1961) 相似关键词:性格活泼幽默、爱开玩笑,黄埔生,东征,南昌起义,刺杀叛徒,打仗鬼才。 年轻陈赓的性格与经历,还有祖父的显赫,与杨立青确实很有相似之处(只是祖父改成了父亲)。在东征中,陈赓化妆混入敌方,花了三天时间侦察,绘制出详细地图带回,这个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有反映。特别是他在上海做特工时,刺杀叛徒的那一段,正是当年陈赓刺杀出卖了罗亦农的叛徒霍家新(何家兴)与贺治华(贺稚华)夫妻的翻版。 杨至成(1903-1967) 相似关键词:黄埔生,南昌起义,抗大,东北解放战争后勤。 抗大的教员,这和杨立青经历相似。东北解放战争的后勤军需部长,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是杨立青打锦州之前,主抓兵工生产的故事。 肖劲光(1903-1989) 相似关键词:湖南人,劝降程潜,长沙和平解放。杨立青争取董建昌一节,就是取自肖劲光这段故事。

作为开国元勋,杨立青将军的事迹有哪些?

杨立青的原型人物是谁(杨立青的原型我知道)-第2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杨立青的原型人物是谁(杨立青的原型我知道)-第3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杨立青的原型人物是谁(杨立青的原型我知道)-第4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现实中是没有杨立青这个人物的。

杨立青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的一个虚拟人物。

在这部剧中,孙红雷饰演的杨立青是杨家老三,生性顽劣,屡惹祸端,自小与兄长立仁水火不容,在黄埔军校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启蒙;经过艰苦的战斗岁月,正直、真诚、乐观的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军人。他错过了从黄埔时期就深爱的初恋情人,却与人生导师的遗孀结为革命爱侣。

杨立青的原型人物是谁(杨立青的原型我知道)-第5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扩展资料: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柯蓝、张恒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 *** 和 *** ,他们因政治信仰不同,而从手足情深,变成水火不容,最后天各一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