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庙号什么时候定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庙号是什么?

AquArius 18 0

努尔哈赤的庙号什么时候定的?

顺治帝死时,以鳌拜为代表的满洲大臣们,为了杜绝顺治帝被追谥为“世祖高皇帝”的可能,才特意把努尔哈赤的谥号,从“武皇帝”改成了“高皇帝“。按“卑不动尊”的原则,既然”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已经先用了”高“这个谥号,那后世之君就谁也不可能做主,再给其他人用了。

庙号起自殷商,当时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分加于祖和宗。谥号始于西周,姬昌和姬发生前就以文王、武王为尊号,死后亦以此为谥号。而后世演变,自春秋战国时期,谥号体系已经非常成熟,追溯本源,“文”、“武”也成为君主的更佳谥号。当时还是没有“高”。直到汉朝为了突出开国之君刘邦的伟大,才特意从庙号里的“高“同时作为谥号,所谓【谥法无“高”,以为开国立朝功更高,故特起名焉】,”高“这个谥号从此也更高于“文”和“武”,成为开国君主的之一等谥号。

从武则天后,唐宋时期皇帝谥号字数越加越多,称呼不便,因此明清皇帝又以一大串谥号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主谥号。比如朱棣的“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主谥号就是“文”,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后,给努尔哈赤上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主谥号为”武“,并且为他编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帝福临的名义下,迅速攻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到顺治帝死前的1661年,已经十分天下有其九,只剩台湾郑氏、變东十三家、滇缅边境的李定国部尚在抵抗。因此吏部尚书孙廷铨提议,「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諡为高皇帝。」当时群臣应和,而当时受命执政的辅臣鳌拜坚决反对,决定将顺治帝谥为“章皇帝”。【廷铨发议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上(康熙帝)所生母为皇太后,率九卿上请举大礼疏。及议大行皇帝諡号,廷铨曰:「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諡为高皇帝。」众皆和之,而辅臣鼇拜持异议,遂定諡章皇帝。时太祖諡武皇帝,故廷铨议如是。时论颇归之。】——《清史稿·孙廷铨传》

顺治帝应该谥为“高”还是“章”,看似文字之争,其实反映了清初朝堂深刻的满汉之争,更关系到入关以前的后金-满清政权的评价定位。

在孙廷铨这些入关后投顺的汉臣内心深处看来,努尔哈赤的后金和皇太极的满清,毫无疑问只是边疆政权,同时期天启帝崇祯帝的大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

因此「明朝亡于李闯,满清入关灭李闯,替明朝报君父之仇,遂有天下,得国之正莫过于此」,便是他们心安理得、或说自欺欺人去效忠满清的理由。

为收揽人心,巩固统治,满清当局入关后,也在相当程度上宣扬这一主张,认为自己是明朝崇祯帝的继承者,而绝不承认南明王朝的合法性。

包括让在盛京就已经登基继承了皇太极之大清国皇位的顺治帝,在北京再举行一次登基大典,成为史上罕见的登基两次的皇帝;

包括不但给崇祯帝发丧礼葬,而且顺治帝还曾在崇祯帝陵墓前大哭,连喊“大哥、大哥”。通过嘴上认崇祯帝为兄长的形式,让汉臣们恍然间当真以为他是“兄终弟及”,得来的天下。

孙廷铨奏疏中赞誉顺治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諡为高皇帝」,其实就是通过“高皇帝”这个谥号,希望将他定位为大清皇朝的真正开国君主,写入史册。

而对顺治帝亲政后,推行汉化、信用汉臣,削减满蒙八旗勋贵权势的种种举措,他母后孝庄太后也好、众满洲大臣也罢,一直都极其不满,屡加对抗。

当顺治帝弥留不能视事时,他们不但决定了索尼、鳌拜等四名满洲大臣辅政的体制,更联手以顺治帝自己名义发了十四条罪己诏,将顺治帝骂得狗血淋头,是彻底否定顺治帝之前遏制满洲亲贵、信用汉臣参政等种种举措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庙号是什么?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努尔哈赤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讳皇太极。——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顺治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讳玄烨——康熙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讳胤禛——雍正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乾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讳颙琰——嘉庆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讳旻宁——道光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讳奕蟭——咸丰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讳载淳——同治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载湉——光绪
宣统皇帝名溥仪,因在位时清亡,没有谥号和庙号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努尔哈赤有几个儿子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

努尔哈赤的儿子分别是:

爱新觉罗·褚英、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阿拜、爱新觉罗·汤古代、爱新觉罗·莽古尔、

爱新觉罗·塔拜 爱新觉罗·阿巴泰、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巴布泰、爱新觉罗·德格类、

爱新觉罗·巴布海、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赖慕布、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

爱新觉罗·费扬果。

努尔哈赤的庙号什么时候定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庙号是什么?-第1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扩展资料:

在努尔哈赤的十几个儿子之中努尔哈赤的第十一子巴布海最为奇葩的一个。此人不仅没有丝毫的战功,反而鬼点子一大把。要知道,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中,有一半是功勋卓著的将领,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褚英、代善、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和帅才。皇太极天聪八年,巴布海被授予甲喇章京。虽然职位不算太高,但多少算是有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岗位。不久后,哥哥皇太极让他和镇国将军阿拜一起去祭拜祖先的陵墓。

然而,不知为何,巴布海竟然没有等阿拜,自己一个人先行出发了。一个人先行出发也就罢了,你带上祭祀所用的东西啊。但是,巴布海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一个人逍遥自在地空着手去了。

满人在当时祭祀祖先的时候,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时,一定要宰杀一头活牛,以表示对自己祖先的敬重。

然而,空手而去的巴布海,在身边空无一物的情况下,还想自己先行祭拜。于是,为了实现自己这个愿望,他把附近农民家的一头耕牛借了过来。

表示会用阿拜带来的祭祀之牛作为偿还但是,当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巴布海用阿拜带来的牛,偿还农民的时候,农民却死活也不要了——因为这头牛实在是小了些,根本无法进行耕田作业。

为此,农民还把巴布海告到了朝廷。朝廷让巴布海补偿农民三十两银子,而巴布海却又一毛不拔。最终,这件事情闹到了皇太极那里。在遭受一顿责骂之后,巴布海最终还是赔了银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跟金有啥关系,金是满族吗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 *** 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满族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大多在战乱中死亡,也有极少数存活下来的因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在历史上消失了。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大金大汗。1616年-1626年在位。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努尔哈赤在世时,没有成为清朝皇帝,没有年号。
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

清朝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都有谁,分别统领

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

1、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2、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

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

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努尔哈赤的庙号什么时候定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庙号是什么?-第2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3、正白旗主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

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

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保护 *** ,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4、镶白旗主杜度

爱新觉罗·杜度(?—1642年),满洲正白旗,生年不详,努尔哈赤之孙、长子广略贝勒褚英之一子。最初被授台吉的职位。

天命九年(1624年)封为贝勒。天聪元年(1626年),跟从贝勒阿敏、岳托等伐朝鲜。天聪三年(1628年),跟从皇太极攻打明朝,蹂躏明都北京,并且打败明朝援兵。天聪四年正月(1629年),杜度大败反攻的明军,明军仍然力战,歼灭其部众。

天聪七年(1632年),明将孔有德、耿仲明投靠后金,杜度协同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赴镇江迎接他们。崇德元年(1636年),进封为安平贝勒。

崇德六年(1641年),攻打广宁,击败松山、锦州的明朝援兵。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逝世。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为他立石碑来纪念他的功劳。

5、正蓝旗主莽古尔泰

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年-163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努尔哈赤的第二位福晋富察氏所生。领正蓝旗。

少时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受封为和硕贝勒。

天命四年(1619年),参加了萨尔浒大战,先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全歼明总兵杜松所率的六万之军,又南下歼灭刘綎部四万余众。

天命五年(1620年)受命追袭明军,直至浑河。天命十一年(1626年)攻击喀尔喀巴林部,独自率兵渡河,斩俘甚众。太宗即位后,数次进攻明军,屡立战功。

天聪六年(1632年)莽古尔泰逝世。死后被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曾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

6、镶蓝旗主阿敏

爱新觉罗·阿敏(1586—1640),清初宗室、将领,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后金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年间,曾参与萨尔浒、灭叶赫、克沈阳、辽阳等战役;

皇太极时期,统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求和,战功赫赫。天聪四年,因阿敏弃城投降,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弃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

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改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财产归济尔哈朗。阿敏有子六人,除了爱尔礼获罪而死之外,其中五人皆有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阿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杜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皇太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代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