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要怎么练(内功是怎么练呢)

AquArius 42 0

内功要怎么练

内功:所谓的内力就是意念。 因为人类身体就算再锻炼离极限也相当远。。比如当你的意识集中在你的手臂时,你的手臂感官会增强,肌肉力量也会加大。是一种临时激发身体潜能的 *** 。 意念越集中,开发的肢体潜力就越强。

所谓的所有有内外功之分,外功就是不断的运动,达到开发肌肉潜力的目的,内功就是不断冥想使意念精纯。必要时之要集中意念就能让身体瞬间爆发出强悍的力量。

两者有好有坏。外功身有残疾的人很难锻炼。而且,锻炼对身体的消耗极大,虽然能从饮食中获取能量,但这些能量无法补充因锻炼生命力。所以一般人连外功连到一定程度都会向内功发展。不是他刻意的,是身体的需求让他这么做的。如果当他身体不想动他还强行施行大量的训练量,那个人绝对不会长命。

内功的弊端有几点,之一就是对意识的集中度有些要求,一般意念较强的人,把意念集中在手上双手立马就会有麻麻的感觉。但有些人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想才能达到。 而且很多人冥想的时候时间一场思想无法集中。如果强行集中的话。时间长了对精神会有一些影响。最典型的是冥想以后反而暴躁易怒。

这样冥想不但不会感到轻松,反而让精神很疲惫。

所谓的冥想是关闭身体的所有感官以及大脑对身体的控制,也就是说,让左脑暂时关闭开发右脑。

内功是怎么练呢

一、丹田聚气?
双脚自然分开略比肩宽,十趾抓地,足心透空,面南而立,口眼微闭,下颏微收,舌舐上腭,头上顶,脚尖稍扣,两手相叠捂住丹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自然呼吸,意守丹田5分钟。?
二、罗汉练气?
接上式,身体缓缓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向下伸直,掌心向上,十指尖相对,置放于腿内侧,身体保持正直,吸气时两掌由下缓缓上托,十指尖仍相对(上托肘只能用内劲不可用蛮力),意念气由涌泉,经腿、腿内侧上升到胸口膻中穴,此时十趾用力抓地,同时提肛、收腹,尽量使肚皮贴向后脊背,胸部自然凸出。呼气时,两掌缓缓下按(下按肘用意不用力),意念气从膻中穴下行至丹田(气呼尽动作完)。反复习练49次。?
三、掌揉功?
接上式,身体缓缓直立,两手自然置于体侧、意守膻中穴,然后右手放于脐上之一掌处,掌心朝上,由右向左揉之,缓慢、揉力均匀,不轻不重(不使皮肉移动为宜)。按揉时心静、眼内视,意想膻中穴,此式行功至30天时内气充足,丹田有热胀感,皮肉筋骨皆硬如木板,不畏拳打脚踢。?
四、打揉功?
接上式,在上式所揉之处用小木棍轻轻拍打数遍后,如前法揉之排打部位,此式练习数日后,气满筋坚,即可在心下两肋处用木棍排打,首先用木棍从心口上打至颈,再从右肋打到胸,再从左肋打到肩,然后用揉法揉之,反复习练数日后,则气满前胸,任脉充盈,此时即可从右肩到颈侧至玉枕,再从左肩由颈侧至玉枕,再从玉枕下到夹反复习练,不可倒行、本式习练3个月,任、督二脉基本畅通,周身气血充盈,功力倍增。?
五、观音坐莲?
接上式,放松全身后,双腿盘坐,两手相叠于丹田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双手拇指轻触,意念集中于丹田,全身放松,沉肩坠肘,舌舐上腭,双眼微闭,头上顶,身正直,心内收,自然呼吸, *** 30分钟。?
六、收功?
双腿慢慢站起,散步3分钟,抖动身体各处,使身体放松,功毕。?
注意事项:?
1.动作与呼吸相互统一,如罗汉练气中,吸气时手上托,呼气时手下按须同时完成。?
2.呼吸应细长、均匀、绵绵不断,动作应轻缓,不可用蛮力。?
3.练功期间应节制性生活。?
4.其余事项与硬气功同。?
5.练此功,必须持之以恒,需付出艰辛的汗水,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谁能告诉我点具体的内功修炼 *** 。

我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时常会得一些病,现在想找个能够强身健体的内功心法改善一下身体情况,但一直不得要领,希望有高人能传授我点基本的呼吸吐纳技巧,不用太过高深的,只要能达到强健身体的目标就行了,但是更好还是要详细点。
入门功法
一、姿势
(1)盘腿坐式:分双盘、单盘、自由盘。双盘为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双手相合置于小腹前。这个坐法只是为了稳固不摇动,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单盘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势如前。自由盘如图,是一般人习惯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子上,以坐下来大腿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可放下两拳(拳眼相对)。

二、对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闭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轻抵上颚。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谓“吞津”。
(2)眼睛:闭目内视,练到那一步就内视那一部位。若练功时心猿意马,思如潮涌,就睁开眼睛,注视虚空或鼻尖少时,打断思路,闭目再坐。此谓“慧剑斩乱丝”。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从容自然,没有粗糙的声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气运行法的关键问题,在后面的练功过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贯通壬脉的一、二、三步过程中,一直注意呼气,吸气时任其自然,自无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练功须知
(1)环境:练习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也不必过分强调这个问题,没有他人干扰即可。
(2)不要在: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勉强练功;风雨雷电时暂且不练。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气的运行不比勉强引导,当其充盈时自会运行,勉强引导易出偏差。
(4)幻觉和触动:练功时,由于真气活跃,经络开启,会出现各种幻觉和触动,请勿惊虑。经常出现的有:大、小、轻、重、凉、热、痒、麻。出现以上情况时,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惧忧虑。[/P]
四、功法
之一步、呼气时注意心窝部
① *** :练功条件准备好,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约一两分钟后平静下来即可没有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识作为。久久行之,真气就在心窝部聚集起来。而且这个 *** 本身就是排除杂念的好办法。
呼气时真气下行进入丹田,为达此目的,必须先聚集真气,这就是为什么之一步时并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开始就气沉丹田,初学不易掌握,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终止。
②时间:如果想如期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条件许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练习,没有固定时间也不要紧,抓紧练习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钟。认真练习10天左右即可完成之一步。
③反应:练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气就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第二步、气沉丹田
① *** :当之一步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发热时,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进。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大将产生高热,很不舒服。
②时间: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钟,10天左右即可气沉丹田。
③反应:每次呼气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 *** :当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的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时把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③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形成气丘,随着时日和功夫增长,气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强。力量足够时会向下游走,有时 *** 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背发热等。

第四步、通督
① *** :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勿忘勿助!意识跟随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引导(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决定的,若力量不够,它就会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充实再继续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即可。
②时间:每天可增加练功次数和时间(40~60分钟)。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人经过数小时、数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关过程为正常生理现象,人人可通,极个别通不过的另有原因。
③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名门处感觉真气活跃,自觉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气培养充足,一股热力直冲而上,势头很猛,一次冲过督脉;有的行行驻驻,数日方过;有的像水银柱一样,随呼吸上下活动,渐次上行。通督前后身体可能不稳,注意及时调整。头部感觉箍紧,有时沉闷不适,为正常现象。此阶段异常关键,不可疑虑放松。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 *** :真气过玉枕、百会后,向下经鹊桥(舌抵上颚)入壬脉。小周天就已经通了!此时,一吸气真气入脑海,一呼气真气入丹田。此后,原则上还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会出现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百会,灵活掌握。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60分钟或更长。 ③反应:此步初期,可能各种触动现象不断,十余天即可消失。
1.基本打坐姿式(结印)
①宽衣松带,面南端坐在平坦舒适的坐褥上,使睾丸垂悬不触外物。将腿盘曲,足心朝天,足
跟抵在会阴穴前面,右腿盘曲压在左腿之上(单盘)。要求右脚的“昆仑穴”(在足外踝后)压在
左脚的“三阴交穴”(在足内踝上三寸上)。妇女相反,用左脚的“昆仑穴”压右脚的“三阴交
穴”,左脚在上,右脚在下。两足心尽力朝上翻,大腿、小腿膝须放平,不能翘起。
注:“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要穴“三阴交”,是足太阳脾经要穴,又是足三阴经脉的交会

故此,“昆仑穴”压在“三阴穴”上,符合“阳穴扣阴穴”、“阳脉冲阴脉”,“阳阴相接”
之理。
如坐双盘,则先将左脚心向上翻起,放在右大腿上,然后再将右脚盘压于左脚之上,足心向上
,仍然是右脚之“昆仑穴”压左脚之“三阴交穴。”妇女左右脚相反。
②身子前倾,向前拜扑于地,然后向后微仰,如此三次(目的是使胯骨松开,背脊骨直),然后
端身正坐,立背脊,身体微向前倾。
③上下松肩(肩关节上下、左右抽动),使肩骨松正。
④右手掌(阴面)握左手掌背(阳面),右手中指尖的“中冲穴”扣压左手掌心的“劳官穴”,右
手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贴在左手掌心上;右手的拇指按压在左手的虎口处的
“合谷穴”上(左手虎口要撑圆),然后将左掌心翻向外。
接上,右手握住左手向外平探,掌心向外,两手与肩平。手型不变再往回缩。如此伸缩三次,
伸缩的目的是使左右手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松开。
此后手型不变(右手阴面握左手阳面,扣穴位置不变),将两手置于腹下,右手背轻贴在肚脐上
,手心尽量向外翻。
妇女握法相反,左手阴面握右手阳面,扣穴位置相同。
注:拇指是手太阴肺经的末梢,“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要穴,放手上结印法也是“阴阳相
接”。
⑤颈项松直,头微向上顶,提耳根,收下腭,与拨背贯串(督脉拉直)。
⑥搭鹊桥:舌头上卷抵住上腭称为搭鹊桥(沟通任督脉,舌不辨味)。
塞兑:口微闭,不思言语;耳不聪而内听无弦曲。
垂帘:眼微闭留一丝光亮,目光内敛,心不随景转。初练者若闭眼容易昏睡出偏。
调型:四肢不动,浑身似金刚。
鼻息:呼吸自然,微细绵长,但不可勉强,更不可着意思息长。
静功的坐式(结印)法,各派不一。以上介绍的坐式是本门所秘传,它有两个基本作用:之一是
通过活络,即畅通精气通道,组成回路。第二是起火,即发动气机(详见下面“练功时间”一
节的讨论),因此坐式应保持舒适,骨骼松,肌肉松,经脉紧。
2.调身法
若能按以上姿式盘坐,周身不动,则自然不用调身。若觉坐式不尽舒适,则可将身体四肢,前
后左右上下蠕动,体察是否已达到上式坐式的要求。力求坐得舒适,则浑身无牵挂矣。
3.调心法
初练静功之诀在于至静。在练本功之前,应安排好一切心事(日常事务等),专心练功;还要逐
渐适应周围的环境,使周围的噪声或突发奇事的声音不致引起心头烦燥;应尽可能告诫家人或
同伴不要在练功的时候打扰,并对一切可能偶然出现的喊声、味觉、嗅觉、闪亮等有所思想准
备,不至惊慌失措,难于应付。
4.引火(行功)法
回复到基本坐式,初时垂帘之眼凝视三尺之外一片卧牛之地,仿佛真有一牛睡卧于彼,随呼随
吸,一起一伏。良久,神光收回凝视两眼角的大眼子(睛明穴),待两眉间的印堂穴有微微的感
觉后,当即印堂穴后面的明堂穴上如置一明镜,将大眼子之神光沿督脉往下照。自大眼子开始
下照→鼻准→人中(上唇中间凹处,督脉之末端)→过鹊桥(舌头)任脉下照→十二重楼(喉管)→
天突(在喉结下凹处中)→璇玑(在天突下一寸)→膻中(在胸骨上,两 *** 之中间)→鸠尾→中脘
→阴交→入黄庭,静待片刻,便觉小腹有微微感觉,即将小腹微内收,同时倒吸一次。此过程
便是引火法。
每次练功只能引火一次,不可多引。引火过后即归无为之法,无念无虑以至静。
5.无为法(心法)
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让事物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让气血自然地沿其
轨道运行,而不掺与人为的干涉。初练者往往总是不能静下来,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或思
绪突然撞入心扉,引起烦恼和自责。当静不下,千思万缕缠绕心头之时,便不由自主地强迫自
己不要去想,然而越是想要不想事情越是会想,如同陷入泥泽,愈拔愈陷,愈陷愈深,终于不
能自拔,于是便自责自恼。这是十分正常的,要达到无念无虑有个阶段,但也有 *** 可循。流
行之法有数息法、意守丹田法等等,目的是使精神集中。
为使初学者掌握致静 *** ,我们不妨借鉴佛家和道家练功的一些 *** 。
口诀曰:“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先存后忘”。
注曰:“有欲者,杂念丛生,六尘之所致;窍者,开窍也,六尘之所由。观窍者,欲人守六根
是也,无欲者致虚守静,自然妙趣横生。”以六根不净者,是五蕴未空,若要得空,当先存之
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不自在。”“六根、六尘、五蕴”是佛学的概念。六
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五蕴指色、受、行
、识、想五蕴。佛家认为,(在练功时)人的欲念是由六尘(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
的法尘)所致。例如,眼见到光(色),则欲辨其色;耳闻声则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触五味皆
起香味的感觉,身受触则思动,念头一起则法尘乘入等等。有欲念之人要想致静,则要守住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乘入。守住眼根(窍,则色不
能入;守住耳根,则触觉不能感;守住法(意)根,一念不起,则万念皆绝。守六根而六尘不净
者(虽守六根,六尘却不能净绝)是五蕴(色、受、行、识、想五蕴)未空的缘故。即是空,空即
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由此可见,关于致静,佛教徒自有一套理论 *** 。故吕纯阳说:
“《金刚经》大旨,总是欲人守六根,绝六尘,而六根六尘之不净者,以五蕴未空也。观自在
菩萨,特为拈出。”
道家认为:人体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途径获得知识,获得对事物的看法和了解
,故也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其中意为六识之主帅,眼为六识之先锋(意识即是
人们的思维活动),故诀窍是“欲伏其心,先摄其目。”《阴符经》说:“机在目。”与佛教
理论相区别的是,道教是从人体科学(或医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的,通过方士们自身的体
验和临床实验,他们发现,色从眼入,则(肝)魂不守舍;声从耳入则(肾)精摇散;鼻辨香嗅,
则(肺)魄飞;舌辨味,则(心)神不宁;触及身体四肢肌肤,则(脾)意念丛生。因此合眼光,则
魂归肝;凝耳韵,则精归肾;调鼻息则魄还肺;缄舌气,则神志清朗归心;四肢不动则意归脾
。其中尤以合眼光为重要,这是因为眼为六识之锋,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次之是四肢
不动,意念不起。若守住六根,使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不感受外来 *** 。所谓五识各返其根,
则精、神、魂、魄、意(称为身体之五灵)各归其所;五灵归其所,则五行(心、肾、肝、肺、
脾)不相涉入,四像(精、神、魂、魄)调和,经络脏腑自然能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开动气机,心
自然定。从而达到入静和入定的目的。
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眼、耳、鼻、舌、身(肌肤)是人体外部感受器官,意识是人类大脑正常的
思维活动。以眼(视)觉为例,当外来的光信号入射并 *** 眼内的视觉细胞时,视觉细胞产生生
物电信号,由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属周围神经系)将生物电信号传送到中枢神经系(包括
脑神经和脊髓),经中枢神经处理后,作出反应信号,又传出神经(又称运动神经。属周围神经
系)将电信号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效应器官,对入射的光信号作出反应动作。这个反应过程往往
很快完成。因此在练功时,色、声、香、味、触五种外来的 *** 都将引起中枢神经的“多余”
工作,它必须对这些 *** 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法” *** 引起意识活动,也
增加中枢神经的负担,而中枢神经受到 *** ,脑神经有活动,则人就安静不下来。在练功过程
中,合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得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受器官感
觉不灵敏,感觉细胞的兴奋性受到抑制,当色、声、香、味、触这些外来的 *** 作用到感受器
官时,感觉细胞不能被激发,因此很少或几乎没有生物电信号到达中枢神经,练功过程中中枢
神经很少受到 *** ,大脑处于休息状态,这时它将按照“静”的状态去调节身体各部分(这是
身体固有的功能)。
由此可见,关于致静致虚的 *** ,无论佛家还是道家的 *** 都是符合现代生理科学的原理的,
它们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与现代科学使用的名称和符号不尽相同。当然它们没有现代
科学描述得那么细致和具体。但是单从宏观结论来说,上面所说道教的理论似乎比现代生理学
要深入一步,因为道教(或中医)认为声、色、香、味、触五种 *** 不仅影响到脑神经(中枢神
经系),而且分别影响到各自所属的脏腑经脉系统,并且在临床上有相应的治病 *** 。
松溪派秘传口诀中处理练静功时不能纯静的情况还有两种简便易学的 *** 。
一种是,若万念俱生,千思百虑之时,当正襟危坐,默默自问一句:“你是谁?”休要回答,
休要理他,自能猛省回头,醒悟妙旨,百虑尽除。只此一句,多则不灵。正是:“从来菩萨不
离身,自家味了不相亲。若能 *** 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呼哉!欲知他是谁,灵山佛祖
心。
第二种 *** 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默念五脏之神名,一念即走过,休要恋停留。
肺金→肾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此为一转,一转念毕,百虑尽除,至多不过三转,多
则无益,而且有害。初学者,切不可用第二种 *** ,需待内功根基稍实后方可致用。
6.退火(收功)法
引火之后,则致虚守静(行无为功法),盘坐既久,心身和悦,则可下坐,此刻当行退火(功
)之法。盘坐时间多少,由自己体力而定,不可强撑,体力不支,强撑无益,也无效验。但也
不可稍有烦累,即不思进益,草草从率。初练时,一般可坐半小时
,逐渐可坐一小时,二小时……若体力能支,尽管放心坐下去,坐腿子本身就能消除疲劳,胜
似睡眠。收功之时,先将两手掌心相互搓热,在面上乾抹两转,然后五指如钩,将头发向后梳
,发角向两翼抹。然后两手分别搓擦两耳数下,再用拇食两指钳住耳垂部向下拔数下;然后两
手中指弹脑后风池穴数下,名曰鸣天鼓。然后前扑倒地礼拜数次(主要是活动背脊和胯关节筋
骨,并无迷信色彩)。欢悦而起,将周身皮肤擦热,特别要注意擦按重要经脉、穴位。再沿地
缓缓行走几圈(佛家称为跑堂,主要是活动下肢酸麻的关节和筋骨)。最后练一遍引气归元或其
它基本功,练本门的四平手拳最适宜。
收功(退火)法主要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 *** ,一方面使各部位的肌肉、骨节、筋脉等得到活动
,最主要是关闭在练功时张开的毛孔、关窍和穴位;否则毛孔和穴位张开,通风容易得风寒感
冒之类的疾病,影响练功效果。
古代 *** 法(供参考)
南齐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的 *** 术:“清旦未起,啄齿二匕(次),闭目握固,漱唾三咽,
气寻闭而不息,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四目比,令
人目明。以两手掩两耳板,上下热摩之,二匕乃止,令人开不聋。次右手从头上行引左耳二巴
,复左手从头上引右开二巴止。次又行两鬓发兴之一匕,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一匕,令人血气
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祛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摩手令热摩身体,
从上至下,名曰干淋浴,令人胜风寒,百病皆除,展夕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
”。
元丘处机《四气摄生图》中百 *** 法:“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后拓,嗔目吓齿,摩手热
摩眼,拔耳捩腰,震动双作双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展覆展都数约七八而止,徐徐作之。仍
想空作太和气断下入顶,如云入山,入皮入肉入腹入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则觉腹中有声,意
专存思勿念外像,则元气达于气海。须臾自达于涌泉。旦曰引一通至三通令人力健开目聪明,
百疾皆去,无限年日,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去仙不远矣。”
练功时间
据本门前辈所传,年月日练功时间的掌握如下:
①每日在亥子之交(晚11时左右)开始上坐,每次上坐时间不限长短,以体力能支为准。
②每月逢初三、初八、十五、十八、二十三、三十日尤当抓紧时机(亥子之交)练功。
③每年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前后几日更应闭门依时练功。
松溪派修习内功非常注意掌握练功时间。其理法主要出自《阴符经》,即要“盗天人合发之机
”,认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
化定基。”这里“杀机”应理解为发生的运动和变化。人与自然界(包括天地)之万物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当自然界发生变革(运动变化)时,即所谓“天发杀机,地发杀机”是也,人的
生理、思想、乃至人类社会都将随之而变化(内功理论中,主要指人的生理)。因而,若能仔细
体察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包括天文、地理、气象、物理、化学等知识),体察人体随自
然界(环境)变化的生理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即所谓“观天之道”,在练功时,抓住自然界
与人体生理共同发生变化的时机逐渐修炼,则能加快练功的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
内丹功夫的更高境界——天人合一。由此可见,正确掌握练功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道家医学或中医学都是依据“气机”“经络”‘脏腑”和“脉学”等一套理论,配合易学符号
和概念,研究人体的生理过程随自然界(环境)曲变化过程。他们认为,人的生理随自然界的变
化(如日月星的运行、地理位置的改变、时差、天气的变化、音色等等),主要反应在气血运行
(流注)规律上。计算气血流注较常用的 *** 有: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下
面仅举纳子法为例。
纳子法主要是描述一日之中各个时晨十二经络的旺盛关系。它认为,“气血于寅时由手太阴肺
经开始流注,卯时流注手阴明大肠经,辰时流注足阳明胃经,己时流注足太阳脾经,午时流注
手少阴心经,未时流注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流注足太阳膀胀经,酉时流注足少阴肾经,戌时流
注手厥阴心包经,亥时流注手少阳三焦经。次日子时流注足少阳胆经,丑时流注足厥阴肝经,
寅时再流注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气血流注十二经时间
经脉 胆 肝 肺
时辰 子 丑 寅
时间 23—1 1—3 3—5
经脉 大肠 胃 脾
时辰 卯 辰 己
时间 5—7 7—9 9—11
经脉 心 小肠 膀胱
时辰 午 未 申
时间 11—13 13—15 15—17
经脉 肾 心包 心焦
时辰 酉 戌 亥
时间 17—19 19—21 21—23
注:随地理位置不同,因时差关系,各地时间销有不同,故气血流注十二经时间不能以北京标
准时间为准,应以时辰为准,认日月升降为准。
任督脉分别是阴脉和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阴脉和阳脉。按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的界想,将人体比如作一个天球,认为“已身自有一壶天。”在《参同契》为代表的内丹派
中,乾顶(头部)为(天球)南极,坤腹(下腹部)为北海,任督脉(心肾相交之路)为子午圈,联络
南北;龙虎交(肝肺)之径为卯酉圈,联络东西;冲脉是极轴(天柱),直通南北;带脉一因为包
络(按:人体之天球是修炼内丹功的自然体验,是精气运行的轨道,并非毫无意义的类比对照
,这些美妙的体验,将在以后的功法中谈到)。任督脉(于午圈)的精气动行也是依时而变的,
流注规律如下:“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肾堂;寅时泰气到玄枢
;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央气到陶道;己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妒气到泥九;末时遁气到明
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脘,戌时剥气到神阙,亥时坤气而归气海。”
有了这些知识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松溪派的内丹功秘诀,看看结印法(打坐姿式)和练功时辰是
怎样符合这些科学道理的。
①每日亥子之间,万籁俱眠,从十二正经来看,气血的旺盛正从三焦经转到胆经(亥时三焦经
最旺,子时胆经最旺)。若此时上坐行功,由于坐式中,两手掌心向外尽力翻起(并轻贴于腹脐
下),两掌外翻之力极大地牵动肩部外翻,因此“肩井”穴开;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要穴,此
穴一开,胆经始开。又提耳根劲,将胆经拉紧开启(称为起少阳胆经之火),因耳根以上是三焦
经末端和胆经始端,提耳根劲,静待(三焦与胆经之气)交会。故此亥于之交,胆经渐旺,上坐
行功开启少阳胆经(能启少阳胆经之火,是本门内丹功之秘诀),静待胆经气旺,则所旺之气血
在胆经畅通无阻,无有损耗,如此用功最适时。
②从任督脉而盲,亥子之际,精气从气海(坤气)走到尾闾(复气),正是身中一阳初生之时刻。
此时上坐用功,将双脚盘起,会阴穴、尾闾穴、长强穴自然开启,使任脉之坤气过气海时尚有
路可循。会阴穴是任督脉之交会,此穴一开,任督始通。故亥于之交,开会阴尾闾,静待一阳
之复气到来,则所生一阳元气有路可循,不致损耗。坐式中,头往上顶,身子微往前倾,督脉
自然拔起,督脉各穴自开,有助元阳之气上升。懂得这些窍妙,行功方才有效。
由此可见,本门依时用功之法,正是依据气血流注,依时开启关窍,静待元阳之气到来,是符
合“天人合发,万物定基”的思想的,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你练完这个后想要各种拳掌功夫或易筋经,九阳真经,九阴真经就直说。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有哪些

   太极拳 是内家拳、内功拳,无论是用于技击还是养生,要想真正地起到作用,必须修炼太极内功。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一:松中求整、五弓一合
  太极拳讲“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什么叫放松?“一身备五弓”的含义;五弓怎样松得开:身弓(主弓)即脊柱的松法,先将两肩根、两腹股沟向回缩劲,使胸、腹松净,再将玉枕穴悬空领起、尾骶骨松垂入地,夹脊后贴,使三关竖起,感觉自己就像衣架上的衣服一样,即轻灵、又沉稳;手臂两张弓(辅弓)的松法,在两肩根回缩、肩井穴下沉的基础上,两手(梢节)领起,两肘(中节)下沉并有外撑之意、两肩外侧微前扣与夹脊联系起来,动作起来好象金鸡抖翎一般;从胯至足(两张弓)的松法,在两胯根(腹股沟)回缩的基础上,两膝外侧内扣、轻轻上提(中节运转),提到腹股沟,同时两足(梢节)脚跟外撑有碾地而起之意。如此操作,四肢都系到了脊柱上,五弓合一,由松到整,有了真形,方可藏真精神。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二:顺中用逆、运转丹田
  在周身松开和顺的基础上,顺中用逆,以意导体,使周身集中于肚脐,再使息息归根,亦到肚脐,道家功法称之为“凝神入炁穴”;老子称之谓“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身心能收于此,才能养育自身的浩然正气。再通过顺呼吸的锻炼,即以肚脐为中心,牵动周身之气在呼吸和顺的基础上逐渐集中,利用意识呼吸法养足前丹田之气;前丹田充实后,再用逆呼吸法(意识呼吸),使周身之气集中于后丹田,待前、后丹田充实后,再通过内转呼吸(意识呼吸)法、射丹田法把丹田气激活,非有此过程,才能以腰腹为中心、以太极球带动周身,动作起来,才能即轻灵、又沉稳。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三:文火、武火,启动命门
  命门,乃生命出入之门。命门属火,肾属水,命门充实,肾气贯足,才能充分开发“太极腰”的能量,命门也是打通周天的钥匙,命门炼不出东西来,能量便不能达到尾闾、达于夹脊、玉枕,通周天便是纸上谈兵。前边开发丹田的能量,是面,命门是点,这个点,就是太极,就是中和之气。随着长期刻苦地正确炼习,周身在松中有松文烹武炼的过程中,整体能量便不断地集中,这个点就越来越小,“小到无内即此意也,能小到无内,才能大到无外。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四:逆中行顺,以气润身
  全身能量能集中于命门,虚无当中能含有一气,这一气,就是太极,有了一,才能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能以这浩然中和之气来润育自己的身体,用来健身,能延年益寿;用来技击,能防身自卫;用来开发自身之潜能,其妙无穷。
  太极练习的技巧要领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4、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5、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6、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7、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8、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9、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之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10、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练太极拳的基本步骤
  1、 ***

  上身要求如静立,下身要求坐在与小腿等高的椅子、 *** 只坐三寸、两脚板与肩同宽平置地面。要天天练,要有内向思维和良性思维及立体思维(形象思维),使自己坐后浑身惬意。口诀是:一球充满二极(百会与尾闾)抻。

  2、晃海

  尾闾固定,上身直立不变地摇晃,内脏放松、过饥过饱不练。

  3、站桩(静立)

  面阴背阳,类似立正姿势,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分开(距离以大趾高骨处为本人一拳宽)、脚板四周均匀着地脚心空吸、重心在两脚心连线中点上。膝盖微曲对大趾根。尾闾垂对足跟。掖胯敛臀、松腰竖脊、虚领顶颈(要使脊椎骨节节松开)。松肩垂肘、舒胸开掖。两臂自然下垂、小指对裤缝、指根松、手心开、两中指尖通过重心意对。头正项直鼻对脐,双眼皮下松内视、脸部肌肉全部放松、牙齿微着、舌尖轻抵上颚舌根松。气沉小腹、呼吸自然。一般站15-30分钟,如惬意可延长。济生称此“为基本健康的路线”。要天天练,要练1-3个月,使己有了一种内抻劲即内劲方可练拳。口诀是:圆锥抻满天地通。

  4、行步(猫步或叫趟泥步)

  口诀是:三足鼎立下盘重。要天天练。

  5、学六大架势

  大捋。揽雀尾。搂膝拗步。倒撵猴。云劈手。野马分鬃

  6、学九式太极

  先定步学上身动作。再学下肢动作(上肢不动)。最后合成。

如何修炼内功,或者气功,求正确的修炼 *** 。不懂不要乱说,会害死人的。

以前曾看过将吐纳的法门,现在静心后,意念沉入丹田后能感觉有气的感觉,但是控制很难。不知道这感觉是幻觉还是什么的。有没有真正的修炼法,更好全点,带些自我观点,可以发邮箱,3 7 3 0 5 9 6 3 4 @qq.com
内功要怎么练(内功是怎么练呢)-第1张图片-百晓生活录
内功修炼法
本文介绍的内功是专指有利于练成硬气功功能的内功

一.呼吸 ***

(1)自然呼吸:又称胸腹式呼吸,与人们平常的呼吸法相同。

(2)顺腹式呼吸法:与自然呼吸法略异,即吸气时略鼓腹,呼气时略收腹 。

(3)逆腹式呼吸法:又称胸式呼吸法,即吸气时收腹扩胸,呼气时松腹。

(4)吃气:即用嘴吸气。一般是齿虚合,从龄缝吸气,特别是冬天,由于不能一直子吸入大量冷气,吃气应慢。

(5)吞气:在吃气后将气和口水一起象吞硬物一般吞下喉去。

(6)喷气:口齿紧闭,将气从鼻内短而快地有力呼出。

(7)闭气:吸满气后,立即屏住呼吸,不吸变不呼即为闭气。以上是练功中要运用的几种呼吸 *** ,欲练此功应先熟悉之。

二.养气

姿势以盘坐、站立、仰卧均可,自然舒适为度,以盘坐为佳。全身放松入静,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双手相叠掌心向内盖于小腹之上,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内视意守小腹之内。呼吸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慢、细、匀、长的呼吸。练功时间视各人情况而定,关键应自然,意守要似有似无,只要精神集中,想着有那么回事就行了。此谓之温养,旨在于培养后天真元之气。人的精气神是否饱满决定硬气功的功力大小,温养之功的培养精气神之要法。此功可单独练也可一起练,随时有空均可练习。

收功:叩齿36下,口中鼓漱几下唾液,然后分三口吞入腹中,双手掌搓热浴面,睁眼缓行一会儿即可。

三.炼气

(1)罗汉抱肚:自然站立,宽衣松带,全身放松。吃气,同时双手掌贴胸轻摩按至小腹 ,意想气归丹田。吃气后吞气,意想将气直吞入小腹

丹田内,同时双手想叠(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贴于小腹上。吞气后闭气8—10秒,并意守小腹丹田。然后用鼻将气慢慢呼出。重复49次呼吸。此式注意用意不用力,意念集中,身体自然放松。

(2)大鹏展翅:用腰带(绸布或练功带)扎紧腰部平脐一线,紧度以能用力 *** 两根指头为度,下同。马步站立,高低视各人情况而定。以鼻作逆腹式吸气,同时双手掌心向上从前面平举至两侧与肩平。吸气满,以鼻用力喷气,小腹外鼓振荡丹田,同时双掌用力平砍于胸前,脚趾抓地,牙关紧咬,收肛提阴,全身用力。此式重在喷气与震小腹、手砍击、趾抓地、咬牙关等全身用力协调配合。然后全身放松,以鼻呼出余气。姿势不变,重复以上动作和呼吸49次。注意喷气时要快要猛,但用力应循序渐进,以防迸伤。另外,吸气时尽量放松,喷气时全身用力,一松一紧,要松紧分明。

(3)金刚怒目:姿势同上。左手握拳置于左腰际,右手呈掌掌根贴于右腰际。逆腰式慢吃气,同时全身紧综用力,扣趾,咬牙、收肛提阴,右手贴右腰际推至腹前不停,掌心向内掌指向上竖直慢慢向头顶插,插至胸前时紧咬牙关,颈项强直,双目怒睁,头部用力微颤,待指端上插至额前时刚好吃气满,上插亦停。略用力闭2秒种,全身突然放松,以鼻慢慢呼气,重复49次。

此式旨在顷气上头,注意吃气时用力,呼气时放松。大鹏展翅和金刚怒目二式随便先练哪式均可。由于均需用力,消耗体力较大,二式之间可自然呼吸几次,也可休息一下,但不能超过1分钟。

以上为炼气这法,旨在激发人体潜力,是提高硬气功功能的关键环节。养炼结合,才是气功之真义,二者相辅上成,不可偏废。但二者不必每次同时修炼,炼气法更好每日早晚定时多炼一次,每次约30—45分钟,养气功则随时可练。

四.注意事项

(1)初练可能出现功中耳鸣、面红耳赤、流泪等现象,功后乏力、疲倦等,这是正常的病灶反应或功理反应,应任其自然,一般半月后消失,以后则越练越有劲,一在不练反而不舒服。

(2)一般练功一个月即感丹田发感甚至有气团感,或出现局部痒、麻、胀、跳等八触现象,均任其自然,练功60—100天即感精神饱满,力量巨增、气血充盈,并能初步意领气走。

(3)本功练成约需270天,固气之前应尽量不间断。

(4)如遇有遗精滑精和性生活,第二天停练炼气功和罗汉抱肚,以免伤身。

(5)已婚者练一段时间后精力弃沛,不仅不能纵欲,还应尽量节制。

(6)本功消耗体力较大,应注意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7)由于要吞气,应尽量在空气清新的地方练功。

(8)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一小时应尽量不练功。

(9)切记要节身自爱,不能过度房事,在练功前,要闭精百天,要有惜精如命的意识。
封口固气法
待本功内功(炼气法)练满270天,一般都能意领气走,经脉通畅,就可以练封口固气了。封口固气又叫“扎桶子”、“封桶口”等,封口固气后就可以运用和表演了。需要说明的是,封口固气功在功家是有一定保密程度的,过去的师父从不轻易传授,但现今有的人利用这一点故弄玄虚,甚至说封口固气后几十年也不减失功力,那也是不切实际的。封口固气旨在强化巩固功效,对提高功力作用很大,能够使练功者功力上一个新台阶,但欲使功力高深,仍需长年坚持练功。

用具

备一个石担,体育上用的扛铃也可以。其重量为本人刚好能双手提起,再重一点就提不起了那么重。

***

每日早晨约6时许,扎紧腰带,双脚分开如肩宽,平心静气站于石提前。以鼻吸气满,然后闭气,弯腰掌腕向上,方便用力为原则握紧石提,将石担慢慢提起呈肘平(小臂与肘部等高)的位置,同时收肛提阴,扣趾,牙关紧咬,全身用力,上身挺直,慢慢放下石担,然后站立放松呼气。重复以上动作,49次。练功的关键是闭气举放石担,动作宜慢,但快慢程度以自己能忍受为度。如果不能连续完成49次,中间可歇息几次,每次自然呼吸几口气,但歇息间隙不能超过1分钟。另外,如果饥渴难耐,可以事先喝一小杯奶液,隔几分钟才开始练习,或者早点起来吃东西,隔一个小时再练。总之,视各人情况灵活要排,但练功要求不变。

注意事项

(1)每日早晨练功一次,连续练18天,其余停练,但可以多练养气功。
(2)18天内不能有性生活和遗精等现象,否则无效,又重新练过。
(3)练功期间应心平气和,少生杂念,为防走失精宝,晚间睡觉可侧向尽量蜷曲而卧。
(4)初练一周可能有疲乏无力,眼膜充血等现象,均属正常,一般一周后消失,此后即感力量巨增,其满精力体力旺盛,举手投足似有使不完的力气,常有一式身手的愿望。
(5)练功期间应保证睡眠和营养。(6)练此功最易损伤腰部即“闪腰”,练功时一定要小心,不要一下子用猛力。